留存心灵的期望灯盏
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,13岁时,到一个贵夫人家里做小杂工。一天深夜,他为贵夫人熨一件高贵的礼服时,由于实在太困,不留意将煤油灯打翻,灯里的煤油滴在礼服上。贵夫人硬要孩子赔偿,孩子哪有那么多钱,只好答应帮贵夫人白打一年工。
为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,孩子把那件被煤油弄脏的礼服挂在自己的床头作为警示。
一天,孩子突然看到,那件礼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脏,反而将原有的污渍清除了。这个发现令他眼前一亮,透过在煤油里添加其他一些化学原料和无数次反复试验,他最后研制出一种干洗剂。
一年后,孩子离开了贵夫人家,自己开了一家干洗店,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。之后,生意越做越大,这个穷人家的孩子,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干洗大王。他,就是法国的乔利·贝朗。
美国人马里杰·斯比勒·尼格叙述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:他望见一位坐在矮凳上拔草的男人,一开始认为那是一个最懒散的典型。临离开时,作者又看了那男人一眼,才发现那男人原先只有一条腿。就这样,只因为多看了一眼,原先被作者认定的懒人,转成了勤劳的人,作者的情感也由鄙厌变为尊敬。
当一个人打翻了命运的灯盏,眼前一片漆黑,看不到一点前途时,千万别捻灭了心灵的灯盏。只要心灯不灭,心里还留存着期望,就必须能重新寻找到曙光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需要多看一眼。作家多看一眼,能写出鲜活人物;警察在执行任务时,多看一眼,能发现可疑人;苹果落地了,果农多看一眼,明白苹果成熟该收获了;牛顿多看了一眼,就想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,而不是飞向空中,继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。
王安石诗云: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苏轼诗曰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这是“观”与“察”问题。